《攀登者》观后感

时间:2024-07-14 16:08:07
《攀登者》观后感14篇

《攀登者》观后感14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攀登者》观后感1

国庆假期前的最终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之后才明白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仅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可是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终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我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我的决定而死的。可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供给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xx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最终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攀登者》观后感2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拾级而上,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夯实了国家发展强大的根基,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从百业待兴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攀登速度与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同年,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更以优异的表现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奥运奇迹。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其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又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公认为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为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2015年,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让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让世界的镜头一次次聚焦在东方。

攀登是在精神与身体的极限中,突破自我。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勇夺48金;从创造世界体操史神话的“体操王子”李宁,到为中国田径体育带来无数感动与希望的“中国飞人”刘翔;从书写中国泳坛奇迹的孙杨,到守护中国篮球薪火的英雄易建联;从激励无数国人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在体育竞技的高峰上,无数体育健儿化身攀登者,身披五星红旗,不断以坚韧的精神挑战身心的极限,刷新纪录,为国争光。

攀登是在自力更生中,创造中国奇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实施太空出舱;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正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他们使攀登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动力。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登珠峰失去双腿,最终依靠假肢登顶的登山队员夏伯渝,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攀登者。

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观后感3

小时候总听爷爷讲起旧时的故事,说那时的狼烟四起,说那时的颠沛流离,说那时满心满眼的慷慨就义,他总挂在嘴边,与祖国的关系是要时时刻刻的相依为命。中国发展得太快,老人家嘴里的那个时代我总是恍惚的感受着,曾经的苦难太模糊遥远,以至于坦然享受着如今的安稳显得有些轻浮。

《攀登者》绝对是一部可以称为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它展现在观众眼前的震撼的场面,更是它背后英勇厚重的珍贵历史。它毫不费力的把我从天上拽下来,实实在在的踩在这土地上,很少有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像现在这样,想站在人潮里振聋发聩的大喊一句“中国万岁”。

“几亿人民只想着吃饭这点儿问题,我们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呢”,电 ……此处隐藏10247个字……袋晕睡过去。

“王富洲同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永别了!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在夜色中成功顶登。这次登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他们下撤时发现刘连满奇迹般的活着,屈银华因冻伤被截去了脚趾和脚跟。遗憾的是这次的登顶却因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不能获得国际登山界的承认。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两国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

1975年,中国再一次组建登山队,再次向世界证明。1975年5月27日,这一天共有9名登山队员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其中还有一位女性登山者—潘多。这一次不仅拍下影像,并测量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8848。13米。

在这次登顶中,队员们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了被称为“中国梯”的金属梯,后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登山者都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顶。

这些攀登者,在条件无比艰苦的情况下,拼死也要登顶,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的尊严。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者》观后感13

9月30日,吴京主演的电影《攀登者》就要上映了,还有不到一个周的时间,向来都令人激动不已。作为新中国献礼70周年的大年之一,从3个月前的首部预告片,它似乎就在传递一个信息:将语文教材中的《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搬上了荧幕。

随着剧组的不断宣传,我们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攀登者》这个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60年,中国人的三人登山队完成了冲刺,历史上第一次登上珠峰峰顶,向世界传递出勇者无敌的态度,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无畏精神。

20xx年后,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精确测量珠峰海拔数据是主要目的之一,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测绘任务,确定了珠峰最高海拔为8848.13米,也成为世界上比较权威的珠峰数据。

《攀登者》就是根据这些真实事迹改编而来的,队长方五洲(吴京饰演)带领两支登山队,先后完成了1960年、1975年横跨20xx年的两次登顶。

初次攀登峰顶时,作为三人组之一的方五洲,最后以肉身做梯架供队友攀爬,身后的队友曲松林(张译饰)热泪盈眶,脱掉登山鞋与容易打滑袜子,踩着方五洲的肩膀爬了上去。虽然条件刻苦,幸而不辱使命,第一次攀登峰顶成功。

第一次用冲封顶后,方五洲与曲松林没有成为生死好友,反而产生了隔阂与矛盾。为了第二次攀登珠峰,方五洲硬着头皮找到曲松林,后者面带愠色明显不想搭理他,曲松林只留下一句,“完不成任务,你们自己跟老队长解释”。然后摔了酒瓶离去。

因为方五洲与曲松林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第二次攀登珠峰多了一些曲折的剧情。一向以硬汉形象出名的吴京,在张译的咄咄逼人下眼泪直流,被自己的挚爱亲朋如此质疑,无疑是在用刀子剜他的心。

从花絮中可以看到,拍摄完成后,剧组人员立即递上纸巾,让吴京擦干净自己戏中的泪水,张译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亲身入戏的感觉,就连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也能感到到。

毫无疑问,吴京是一位敬业的演员,他值得别人尊重,剧组人员对他也交口称赞。电影《攀登者》在拍摄之前,网上有很多他拄拐杖、坐轮椅的照片。因此很多网友担心《攀登者》的拍摄会不会给他造成严重影响?

这两年吴京虽然佳作频出,但也是拿生命在拍戏,拍摄完《流浪地球》之后,吴京腿伤复发,再一次柱起了拐杖,但是对于饰演登山队长方五洲,他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坚持亲自完成每一个动作的拍摄。

一般演员应该会以此进行适当宣传炒作,但是吴京没有这么做也不会这么做,他说,“为国登顶,每一个攀登者的骄傲!”这才是这正的硬汉,心中有自己的信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攀登者》将在9月30日正式上映,9月9日已经开启了“最高海拔”预售,如今已经突破了5300万,票房过亿肯定是分分钟的事情。

与此同时,献礼国庆的片子还有《中国机长》与《我和我的祖国》,当真有一种三国争霸三足鼎立的感觉,至于最终结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攀登者》观后感14

爱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能是朝夕相对的甜蜜,也可能是生离死别的不舍,但究其根本,都是彼此认同、相互期盼回应。70后成长到及笄与弱冠之龄时,大多处在中国跨越了艰难时代而欣欣向荣的时刻,遑论在繁荣富强中成长的80后与90后。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奉献”的感受,始于“养儿方知父母恩”,对爱情的认知,来自“陌上少年足风流”。

但是经历过创业以及创业过程中共同承担责任、经历磨难的团队,对于为了追寻共同的理想而奉献自我,一定感同身受——只因都是过来人。不同于军警队伍的纪律、服从,这种源于爱情的奉献精神是无需教导而自发产生,并且支持自身克服各种艰难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徐缨对于方五洲的感情,正是这样:方五洲对于攀登的情结,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对于徐缨的感情,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方五洲没有诉诸于口,但是借着登山笔记,含蓄地表达了心意。这是那个年代爱情的样子,也是最符合以攀登为毕生追求的方五洲的表白。

徐缨是另类的“不爱红妆爱武装“,在那个年代,她不仅接受了方五洲带回的珠峰化石,也足够勇敢地在临去苏联进修时要求方五洲的表白。徐缨对着逃之夭夭的砸窗键盘侠大喊的时候,发泄着最后的不甘,说出了她不忍对方五洲施加压力却满腹委屈的话语。这一点小小情绪化是一个女孩子的人性,但未掩盖徐缨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操——试问有几个人,能够为了支持所爱的人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继续追寻前途未卜的梦想,放弃朝夕相对而选择远渡重洋到未知的环境与期限中锤炼自己的技能,学成归来不改初心,毅然决然奔赴他身边去共同奋战?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的矢志不渝,在任何时代的洪流中,始终闪耀着知己的光辉——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原来是基于彼此理解与信任支持!

红颜知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小说中的明月心之于公子羽,历史上的武曌之于李治,可遇而不可求。在《攀登者》中,方五洲何其有幸,与气象学家徐缨相识相知。为了这样一位以青春与学识相报的红颜知己,难道他可以无动于衷吗?虽然在爱情与理想需要选择的时刻,方五洲是毫不犹豫的,所以面临必须的抉择时,他放弃了迎接鸿雁传书多年后终于归国的徐缨,因为在那一天他要去重组的登山队报到;但是在徐缨需要帮助的时刻,他孤身一人在雪域中救助她,这诚然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情感选择。虽然这浪漫主义情怀引导了一出雪岭相逢的奇迹,不过鉴于稀有的气象专家组全团失联,经验丰富的登山专家方五洲的采取行动并不违背人性与规律。

虽然徐缨再也无法与她心系十五年的方五洲长相厮守,但她知道方五洲在她的帮助下这次必然登顶,没有枉费她多年在气象学的深耕,那么在临终时必然是感到幸福的。方五洲拿着天线时的求婚,在那一刻已经只是形式——为了同一个理想而共同奋战在一线的两个人,当然是心意相通的,哪还有什么不明白呢?

那块埋在珠峰顶上的化石,是方徐二人的定情信物。方五洲在登顶时带着它,也说明了他对徐缨的认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攀登者》观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